Now Loading...

加载过慢请开启魔法

学习笔记-古代历史

菜就多练

夏→寒→夏(复辟)商→周[西周、东周(春秋、战国)]→秦→西汉→新→东汉→三国(魏、蜀汉、吴)→西晋→东晋十六国→南北朝(南朝:宋、齐、梁、陈;北朝:北魏、东魏、西魏、北齐、北周)→隋→唐→武周→唐(复辟)→五代十国→宋(北宋、南宋)、辽、西夏、金→元→明→清

夏商与西周,东周分两段;
春秋和战国,一统秦两汉;
三分魏蜀吴,二晋前后延;
南北朝并立,隋唐五代传;
宋元明清后,皇室至此完。

  • 奴隶社会时期
    • 夏、商、周 (西周、春秋、战国)
  • 分合交替时期
    • 秦、汉(合)
    • 魏、晋、南北朝 (分)
    • 隋、唐 (合)
  • 民族交汇时期
    • 宋、元、明、清

华夏之祖

  • 涿鹿之战
    黄帝(轩辕氏)、炎帝(神农氏),大败蚩尤
    • 同期还有巢氏 、燧人氏 、伏羲氏
  • 制度
    • 禅让制(公天下):尧→舜→禹→启
  • 记载
    • 制衣、挖井、舟车、养蚕剥丝 (黄帝之妻嫘祖)、乐谱
    • 仓颉造字:已有文字雏形

夏朝

  • 君主:启(禹奠基,启建朝)——桀
    • 世袭制(家天下)
    • 都城:阳城
    • 战争:甘之战(启与有扈氏)(巩固权威)
  • 记载
    1. 第一个奴隶制国家
    2. 建立了最早的国家机器:监狱、刑法。
    3. 河南洛阳偃师:二里头文化

商朝

  • 鸣条之战(商汤与夏桀):桀暴虐,商汤发动鸣条之战推翻统治
  • 君主:商汤
    • 都城:毫(今河南商丘)
  • 君主:盘庚
    • 盘庚迁都
      • 毫频繁大水,第十九王盘庚迁都,今河南安阳
  • 君主:武丁
    • 都城:(盘庚迁都,今河南安阳)
    • 武丁盛世:盘庚侄子武丁执政59年间,灭躬方,亡土方,平西羌,定荆襄,扩疆数千里。
  • 君主:商纣王(暴虐)
  • 记载:
    1. 后母茂鼎(司母茂鼎):商朝青铜制作的最高水平
    2. 四羊方尊,湖南宁乡,商朝最精良的青铜器
    3. 甲骨文,成熟文字,用于占卜

西周

  • 牧野之战:周武王打败商纣王,建立西周
    • 阵前倒戈
  • 君主: 周武王
    • 都城:镐(今西安)
    • 制度:分封制、宗法制(“嫡长子继承制”)、井田制(土地国有)、爵位(公侯伯子男)、礼乐制(六艺,区分贵族与平民身份)(礼乐射御书数)
  • 君主:周幽王
    • 烽火戏诸侯 (周幽王、褒姒)(长城雏形)
    • 灭亡:(周幽王、犬戎)

春秋(东周前段)

  • 君主:周平王
    • 都城:洛邑(今洛阳),他爹把都城定得太靠西被游牧民族杀了,得定东边
  • 春秋五霸
    • 齐桓公:葵丘会盟,老马识途,管仲改革,尊王攘夷
      • 齐桓公是春秋第一任霸主
    • 晋文公:秦晋之好,寒食节(介子推)
      • 城濮之战楚晋之争,退避三舍(晋文公与成得臣)
      • 秦晋之好:秦穆公与晋文公
    • 楚庄王:不鸣则已,一呜惊人,问鼎中原,饮马黄河
    • 吴王阖闾[hé lǘ]:孙武(《孙子兵法》,兵圣),伍子胥
    •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(吴王阖闾的儿子夫差)
    • 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: 齐桓公、宋展公、晋文公、秦穆公、楚庄王 (出自《史记》)

战国(东周后段)

  • 分界线:三家分晋——晋国的三个卿大夫把晋国给瓜分了,并从周天子得到了诸侯王的身份,这象征着周王室对诸侯完全丧失了控制能力
  • 战国七雄
    • 齐、楚、秦、燕、(赵、魏、韩)(三家分晋)(方位:东南西北到中间)
  • 桂陵之战齐国(将军田忌,军师孙膑)+赵国——魏国(将军庞涓))
    • 围魏救赵:赵国不敌魏国,请求齐国救援,围魏救赵,活捉了匆匆回城的庞涓
  • 马陵之战(齐、韩——魏(上一条的原班人马))
    • 增兵减灶、减灶诱敌——齐军在马陵伏击魏军并将其歼灭,庞涓死
  • 长平之战(秦——赵(白起、赵括))
    • 纸上谈兵(白起、赵括)——《廉颇润相如传》
    • 是我国历史上最早、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,白起坑杀赵国俘虏45万
  • 商鞅变法(得到的是秦孝公赢渠梁的支持):使秦国强大的关键是经济改革:废除井田制,承认土地私有制,允许土地交易。
    • 徙木立信

秦朝

是第一个封建帝国,此时开始出现铁器,之前都是青铜器

  • 君主:嬴政
    • 都城:咸阳
    • 中央集权(郡县制);三公九卿制(三公: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)(九卿:奉常、廷尉、治栗内史、典客、郎中令、少府、卫尉、太仆、宗正)
      1. 丞相辅佐 皇帝处理全国事务(从秦开始,丞相正式成为官职,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)
      2. 太尉办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
      3.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,监察百官,是皇帝的耳目
      4. 三公和九卿由皇帝任免,不得世袭
    • 统一货币:半两钱(圆形方孔钱)和度量衡(指三种类型的测量器材,分别是:长度,容积,重量)
    • 统一文字:小篆(此前先有大篆,现在统一小篆)
    • 度除分封制,推行郡县制
    • 焚书坑儒(儒指的是游方术士,秦王追求长生之术被嘲讽了,报复)
  • 陈胜吴广起义: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
    • 鸿鹄之志、揭竿而起(王侯将相宁有种乎?)
    • 没有推翻统治,但是后续起义军如春笋源源不断
  • 巨鹿之战:项羽打败王离、章部,著名以少胜多战役
    • 破釜沉舟:项羽(没有退路可言)

西汉

  • 君主:汉高祖刘邦(约法三章)
    • 都城:长安(今西安)
    • 楚汉之争
      • 垓下之战(刘邦与项羽)
        • 十面埋伏、四面楚歌、霸王别姬
  • 汉初三杰:萧何、韩信、张良
    • 张良(运筹帷幄)
    • 萧何(萧规曹随)
    • 韩信(暗度陈仓、背水一战、一饭千金、多多益善)
  • 君主:汉文帝、汉景帝
    • 文景之治:社会经济衰弱,朝廷推崇黄老治术,采取“轻徭薄赋”“与民休息”的政策。
    • 七王之乱(七国之乱)
      • 汉景帝三年,以吴王刘濞为中心的七个诸侯国因不满削藩而引起的内乱,史称“七国之乱”。
  • 君主:汉武帝
    • 汉武盛世:行推思令、盐铁令,政权、财政权集中于中央;派卫青、霍去病北击匈奴;文化上采用董仲舒的建议,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
      • 董仲舒: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,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。(形而上学哲学观点)
    • 丝绸之路
      • 张骞[qiān]两次出使西域。
      • 路线:东起长安,经河西走廊,过玉门关、阳关,分南北两路到疏勒(今新疆喀什)会合,北上大宛(中亚)和康居(锡尔河流域)到里海北岸;南下身毒(即度),西行大月氏(阿姆河流域),经安息(伊朗)转运到条支(阿拉伯半鸟)和太秦(地中海东岸),终点罗马
        • 把中国、印度、阿拉伯、古罗马四个文化圈联系了起来
      • 物产交流:
        • 输出:铁器、丝绸、养蚕缫丝、铸铁术、井渠法和造纸术
        • 输入:佛教、葡萄、石榴、胡豆(兰花豆)、胡瓜(黄瓜)、胡桃(核桃),良马(汗血宝马),苴(jū)蓿(xù)(牧草)
    • 海上丝绸之路:起于秦汉,兴于隋唐,盛于宋元,明初达到顶峰,明中叶因海禁而衰落
      • 路线:广东沿海港口—印度支那半岛—马六甲海峡—孟加拉沿岸—印度半岛南端。
      • 起点:泉州
      • 主要港口:宁波、广州、泉州
        • 坐船广
    • 苏武牧羊
  • 王莽改制
    • 西汉末年,王莽建立新朝,西汉亡。王芥仿照《周礼》的制度推行新政,朝令夕改,导致黄眉、绿林大规模反抗
    • 新朝仅维持了14年

东汉

  • 昆阳之战(王凤、刘秀与王邑,著名以少胜多的战役)
  • 君主:汉光武帝刘秀
    • 都城:洛阳
    • 光武中兴:光武帝以“柔道”治天下,采取一系列措施,恢复、发展社会生产,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。
  • 君主:汉明帝
    • 班超平定西域(投笔从戎)(封定远侯)
  • 君主:汉灵帝
    • 黄巾起义(张角领导农民起义):“苍天已死,黄天当立,岁在甲子,天下大吉”

      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,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,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,名存实亡。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,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,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“部曲”(私人武装),占据地盘,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,转入争权夺利的长期战争,造成中原地区“白骨露于野、千里无鸡鸣”的凄惨景象。当时的割据势力:主要有冀州的袁绍、河内的张杨、兖豫的曹操、徐州的吕布、扬州的袁术、江东的孙策、荆州的刘表、幽州的公孙瓒、南阳的张绣等,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。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,袁绍、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。

  • 君主:汉献帝刘协(年号:建安)
    • 黄巾起义爆发后,群雄割据,汉室衰微。220年,曹丕篡汉,汉朝灭亡。

三大战役

东汉末年、三国初年。可以说是东汉时期,也可以说是三国时期

  • 官渡之战:公元200年,曹操打败袁绍(2vs11),北方统一。著名以少胜多战役。奠定统一北方基础。
    • 忘履相迎(曹操、许攸)
    • 火烧乌巢
  • 赤壁之战:公元208年,孙权、刘备联军打败曹操,著名以少胜多战役。三国鼎立格局初步形成。
    • 草船借箭:诸葛亮
    • 苦肉计:周瑜、黄盖
    • 火烧赤壁:诸葛亮、周瑜
    • 对应诗词:
      1. 唐代杜牧《赤壁》:折戟沉沙铁未销,自将磨洗认前朝。东风不与周郎便,铜雀春深锁二乔。
      2. 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:羽扇纶巾,谈笑间、樯橹灰飞烟灭。
        • 羽扇纶巾:指的是周瑜,不是诸葛
  • 夷陵之战(彝陵之战、猇亭[Xiāotíng]之战):陆逊刘备,著名积极防御成功战役。三国鼎立格局正式形成。
    • 猇亭,古地名,在今湖北宜都北
    • 火烧连营
    • 白帝城托孤
  • 诸葛亮上任“三把火”:三次火攻曹操
  1. 第一次火烧博望坡,使夏侯惇统领的十万曹兵所剩无几。
  2. 第二次火烧新野,使曹仁、曹洪的十万人马,几乎全部覆没。
  3. 第三次火烧赤壁,是孙权、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(208年)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,是一场以少胜多、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。

三国

  • 魏国:魏文帝曹丕
    • 都城:洛阳
    • 三曹:父亲曹操、哥哥曹丕、弟弟曹植
      1. 曹操:至死都是东汉臣,并非魏建立者
      2. 曹丕:七言诗
        1. 燕歌行:最早完整的文人七言诗
      3. 曹植:五言诗
        1. 七步诗
  • 蜀国:汉昭烈帝刘备
    • 都城:成都
    • 桃园结义、三顾茅庐、白帝城托孤
  • 吴国:吴大帝孙权
    • 都城:建业
    • 手不释卷
      • 原出处是曹丕《典论·自叙》,说他爸曹操上朝也拿着书,手不释卷
      • 衍生:孙权劝吕蒙读书。
        •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:鲁肃、吕蒙

西晋

  • 君主:晋武帝司马炎
    • 都城:洛阳
    • 八王之乱: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,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五胡乱华时期。
    • 五胡乱华:以匈奴、鲜卑、羯、氐、羌五个少数民族为首的一系列少数民族攻打中原。

东晋

  • 君主:晋元帝司马睿
    • 都城:建康
    • 淝水之战:东晋谢安与前秦苻坚,著名以少胜多(8vs80)
      • 投鞭断流、草木皆兵、风声鹤唳

南北朝并立

  • 朝代介绍
    1. 南朝:公元420年到589年,宋齐梁陈
    2. 北朝:公元386年到581年,北魏、东魏、西魏、北齐、北周
  • 君主: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(鲜卑族人,并非开国皇帝)
    • 都城:平城至洛阳
    • 太和改制:迁都洛阳,以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:学汉语、穿汉服、用汉姓、与汉族联姻、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、学习汉族的礼法。为南北大一统做出了非常重要的铺垫

隋朝

  • 君主:隋文帝杨坚
    • 都城:长安
    • 开皇之治: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,社会民生富底、人民安居乐业、政治安定。
    • 三省:1.中书省:决策机构; 2.门下省:审议机构; 3.尚书省:最高行政机构
    • 六部:吏部(官吏)、礼部(科举考试、文化产权相关)、兵部(军事)、度支(后改为户部,人才土税相关)、都官(后改为刑部,司法)、工部(公共工程)
    • 科举制度:科举制从隋朝(605年)开始实行,到清朝光绪31年(1905年)废除,经历了1300年.

唐朝

  • 君主:唐高祖李渊,年号武德
    • 都城:长安
    • 玄武门之变
      • 流血事变(李世民杀兄)
  • 君主:唐太宗李世明
    • 贞观之治
    • 玄奘取经:玄奘去天竺 (今印度) 取经
  • 君主:武则天
    • 贞观遗风(永徽之治)
    • 创建殿试和武举
  • 君主:唐玄宗李隆基
    • 开元盛世。中国国力达到历史顶峰
    • 安史之乱(安禄山、史思明 与 郭子仪、李光弼等)
      • 唐玄宗晚年,沉迷杨贵妃不理朝政,中央大权给了杨贵妃的族哥杨国忠,边界大权给了潘镇节度使(镇守边疆的官员)。节度使权利过大,实质上与诸侯王无二,导致叛乱。

      • 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,也造成了唐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
      • 马嵬之变:安史之乱爆发。唐玄宗逃至马嵬驿,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,并强迫杨玉环自尽。
      • 郭子仪:第一武状元,镇压了安史之乱
    • 王仙芝起义:濮州人王仙芝领导下发动的一场反抗唐朝统治的农民起义
    • 黄巢起义(唐朝末年):黄渠领导的反抗唐朝政府黑暗腐朽残酷统治的农民起义运动,也是唐末民变中规模最大,历时最久,影响最深远的战争

五代十国

  • 节度使朱温废掉唐哀帝,建立梁国,中国又进入群雄割据局面。
  • 黄河流域周围,以前后更替方式出现了五个主要政权
    • 后梁、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
  • 这些政权周围又有十个左右比较大的政权。故称五代十国
  • 时间短暂,没有考点

北宋

  • 君主:宋太祖赵匡胤
    • 黄袍加身(陈桥兵变)
      • 不费一兵一卒、没有流血的兵变
    • 都城:东京(也叫汴梁,今开封)
    • 杯酒释兵权
    • 景德镇在北宋兴起成为后世瓷都,烧青花瓷(是传统名瓷)、白瓷(不是)
    •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
  • 将领交出兵权后,由文官统治政治,重文轻武,军事薄弱,宦官臃肿,效率底下,故后续文人尝试改革,但都受尽阻挠,失败告终。

  • 君主:宋真宗赵恒
    • 澶渊之盟:宋打不过辽,每年交供换太平
  • 君主:宋仁宗赵祯(爷)
    • 庆历新政(范仲淹变法):主要内容:澄清吏治,富国强兵,厉行法治
  • 君主:宋英宗赵曙(爹)
  • 君主:宋神宗赵顼(孙)
    • 熙宁变法(王安石变法):颁布了农田水利法、青苗法、某役法、市易法、方田均税法,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。最终变法失败。
      • 王安石被列宁誉为“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”。
  • 君主:宋钦宗赵桓
    • 靖康之变(靖康之难):金打败北宋,徽、钦二帝被掳至金国,导致北宋灭亡
      • 南宋岳飞《满江红》:“靖康耻,犹未雪,臣子恨,何时灭!”

南宋

  • 君主:宋高宗赵构
    • 都城:临安(今杭州)
    • 金要求除掉岳飞才能谈和。于是赵构授意秦桧冤罪处死岳飞

    • 绍兴和议:南宋与金,划定疆界,东以淮河中流为界,西以大散关为界,以南属宋,以北属金
    • 后来金又被蒙古族灭,蒙古族顺势南下,南宋灭亡

  • 崖山海战:公元1279年,南宋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,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。此次战役之后,南宋残余势力彻底灭亡,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。是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

元朝

  • 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的大汗,尊称为“成吉思汗”。但是建国的是他孙子忽必烈。
  • 君主:元世祖忽必烈(蒙古族
    • 都城:大都(今北京)(又被称为汗八里,意思为“大汗之城”)
    • 行省制度:开省级制度先河。三省制改为中书省一省独揽,地方设行省,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,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。
    • 宣政院: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地方行政区域
      • 在元之前,西藏一直是吐蕃国
    • 管理台湾:澎湖巡检司:管辖澎湖、台湾地区,是我国在台湾附近鸟屿设立专门政权机构的开始。
    •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写下《马可波罗游记》一书,生动描述了大都、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,激发了欧洲人对中国的向往.
    • 元灭亡于农民起义

明朝

  • 君主:明太祖朱元璋
    • 都城:南京
    • 政治:朱元璋废丞相
    • 改革:张居正改革(一条鞭法):张居正把原来的田赋、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,折成银两,分摊到田亩上,按田亩多少收税
    • 洪武之治:又称洪武盛世
    • 靖难之役:又称靖难之变,是建文元年到建文四年(1399—1402年)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。燕王朱棣基位登基,称明成祖,迁都北京。
  • 朱允炆削弱诸侯实力不成,反被朱棣反杀夺权

  • 君主:明成祖朱棣
    • 都城:从南京迁至北京
    • 朱棣设立内阁
    • 永乐盛世
    • 郑和七下西洋:是明代永乐、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,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(1405年),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(1433年),共计七次。
      1. 在七次航行中,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,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,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,远航西太平洋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      2. 其中包括爪哇、苏门答腊、苏禄、彭亨、真腊、古里、暹罗、榜葛剌、阿丹、天方、左法尔、忽鲁谟斯、木骨都束等地,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、红海。共经过了台湾海峡、马六甲海峡、孟加拉湾、十度海峡、保克海峡、霍尔木兹海峡以及曼德海峡
      3. 原产美洲的甘著、玉米、马铃著、烟草、辣椒传入中国
  • 君主:明英宗朱祁镇
    • 土木堡之变:明英宗北伐亲征在土木堡败于瓦刺(明阴宗)
  • 未知皇帝
    • 戚继光抗倭
    • 修筑长城: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,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,西至祁连山嘉峪关。
  • 朱由检
    • 李自成率顺军攻破北京,明朝亡
    •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,把清军放入关内,清军南下无人可挡,一扫中国。(其实是投降于清军)

清朝

  • 君主:努尔哈赤(女真族
    • 建立后金,不是清朝开国皇帝
  • 君主:皇太极(努尔哈赤之子)
    • 改国号为,是清朝开国皇帝;把名族名字从女真族改为满洲族
    • 都城:沈阳至北京
  • 康乾盛世(康雍乾):文景之治后,第二个由多位皇帝共同引领的盛世
  • 君主:康熙,清圣祖爱新觉罗·玄烨
    • 三藩之乱:吴三桂(平西王,云南)、尚可喜(平南王,广东)、耿精忠(靖南王,福建)
    • 收复台湾、禁海令
    • 《尼布楚条约》:清朝与沙皇俄国,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缔结的第一份国际条约
  • 君主:雍正,清世宗爱新觉罗·胤禛
    • 设立军机处君主集权达到顶峰
    • 在西藏设驻藏大臣,同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。
  • 君主:乾隆,清高宗爱新觉罗·弘历

汇总

  • 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:元朝=元世祖忽必烈(蒙古族);清朝皇太极(女真族-满洲族
  • 势均力敌的战争:城濮之战、桂陵之战、马陵之战、长平之战、垓下之战、猇亭[Xiāotíng]之战、
  • 以少胜多的战争:牧野之战、巨鹿之战、昆阳之战、官渡之战、赤壁之战、肥水之战
    • 母巨鲲肚吃肥
  • 起义: 大泽乡起义、黄巾起义、黄巢起义
  • 内乱: 七国之乱、八王之乱、安史之乱、三藩之乱
  • 事变:玄武门之变、靖康之变、士木堡之变
  • 八大盛世
    1. 文:文景之治
    2. 武:武丁盛世、汉武盛世、光武中兴
    3. 真:贞观之治
    4. 慷:康乾盛世
    5. 慨:开皇之治、开元盛世
  • 变法
    • 商鞅变法是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,于前356年在秦国实施的改革,分两次进行,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6年,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。对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
    • 王安石变法,是北宋宋神宗时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的一次政治改革。变法自熙宁二年(1069年)开始,至元丰八年(1085年)宋神宗去世结束,故亦称熙宁变法、熙丰变法。
    • 张居正改革,是指明朝的明神宗时期,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,缓和社会矛盾,在政治、经济、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一场变法革新运动。改革自万历元年(1573年)开始,至万历十年(1582年)张居正去世结束。
    • 戊戌变法,又称百日维新、维新变法、维新运动,是晚清时期康有为、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,提倡科学文化,改革政治、教育制度,发展农、工、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。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。
    • 清末洋务运动。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是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。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,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。初由冯桂芬提出,后由张之洞在《劝学篇》中系统阐述。